|
 |
|
|
|
为害症状 |
|
[为害症状]幼虫卷结叶片或叶苞,食害蕉叶。发生严重的蕉园,叶苞累累,蕉叶残缺不全,阻碍生长,影响产量。
|
|
|
|
病原物 |
|
|
|
|
|
侵染循环 |
|
|
|
|
|
发生因素 |
|
[发生规律](1)世代。福建省福州、永安等地每年发生4代,广西南宁5代。(2)越冬。以老熟幼虫在叶苞中越冬。(3)时期。福州各代成虫发生期依次为3月中下旬;6月中下旬;8月上中旬;9月中旬至10月上旬。
|
|
|
|
形态特征 |
|
[形态](1)成虫。雌成虫。体长28~31mm,全体黑褐色或茶褐色。头、胸密布褐色鳞毛,触角黑褐色,近膨大部呈白色。复眼赤褐色,半球形。(2)卵。半球形,横径2mm,表面有放射状白纹,初粉黄后变深红色。(3)幼虫。老熟幼虫50~64mm,体披白色蜡粉,头黑色,略呈三角形。(4)蛹。体长35~41mm,略呈圆筒形,淡黄白色,有白色腊粉。
|
|
|
|
生活习性 |
|
[习性](1)成虫。成虫于清早和傍晚活动,阴天则昼夜均可活动,飞翔迅速,取食植物的花蜜。(2)幼虫。幼虫孵出后,往往先咬食卵壳,然后爬到叶缘咬一缺口,随即吐丝卷成筒叶苞以藏身。幼虫在阴天全天均可取食、活动,晴天多在早、晚取食,边吃边卷,加大叶苞。虫体长大后藏身困难,则迁离残旧叶苞,再卷结新叶苞。泌有大量的白粉状蜡质物。老熟幼虫吐丝封闭苞口。
|
|
|
|
防治方法 |
|
[防治](1)农业。摘除或扒开虫苞,杀死幼虫和蛹。冬季清除枯叶、残株,集中处理消灭其中蛹和幼虫。(3)低龄时药剂防治,可喷洒90%敌百虫晶体800~1 000倍液,或80%敌敌畏乳油1 200倍液。
|
|